每日优鲜还剩下多少想象空间?
发布时间:2018-05-10 来源:本站 浏览:次
上篇我们谈了每日优鲜做生鲜电商的自有逻辑,从仓到柜,从社区级覆盖,推进到建筑物级触达,物理空间上离用户越来越近,听上去似乎逻辑自恰,论证完美。然而,实际操作起来,真如孙原所描述的那样吗?
在虎嗅精选看来,每日优鲜看似闭合的逻辑,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实现上的隐忧。
本篇内容,就来聊聊做生鲜电商的生门和死门分别是什么,每日优鲜这一路,哪些走对了,哪些环节存在隐患?
爆款悖论
生鲜电商和日用品电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品类。生鲜因其特殊性,导致损耗率极高。因此,生鲜电商平台必须在保证后端强大供应链基础上,快速扩大品牌影响力,吸引供应商和用户在平台上黏着、沉淀,形成合力,用高复购抵消损耗,才能生存。
水果、食材类产品相对于主打一日三餐的外卖平台来说,因其非刚需,导致低频又成为显而易见的短板。为了弥补这一不足,每日优鲜从创立之初,就开始了疯狂的“烧钱补贴”,用来快速扩充用户量。
从最早的新用户注册“满99减80”这种几乎白送的行为,演化至今也依然持续着“满59减30,收货再送30元红包”的补贴力度。可见用户量的增长依然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,烧钱培养用户习惯这事儿看来短期内仍将持续。
“烧钱砸市场”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并非行不通,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这到底是不是一个能砸出来的市场,也即,用户这一需求是否未来只能在你一家平台上得到满足。
目前看来,至少从选品这一关键问题上,每日优鲜仍存在战略缺陷。
虎嗅精选走访了几位有每日优鲜冷柜、货架进驻的企业的员工,普遍表示货柜中商品的可挑选性并不丰富,且上新品的速度缓慢,“很久都没有新的东西进来,有时站在那里好久也找不到想买的。”
据孙原透露,每日优鲜目前的选品策略主要是“爆款逻辑”,主打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战术。看似容易形成品牌势能,实则做起来非常考验采购的专业性,和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。是一件非常依赖经验的事情,模式跑起来的确并不轻松。
由于生鲜类属于非标品,孙原也坦言,为了保证选品质量,每日优鲜的采购都必须是某一品类的专家,而非“贸易型”的采购。相对来说,符合这一标准的采购其实并不多。孙原也坦承,自己的专业型采购选手人数也并不多,没有达到数百人的规模。
不得不说,SKU数量不够充足的确会影响选择的多样性、丰富度,对于想要撑得起一个大门类的平台来讲,实则是死穴。
诚然,正如孙原坦言,常用生鲜食材的自然属性导致了,其类别本身数量就远远小于日用品。“譬如水果,全世界的水果种类加起来也就一百多种,然后你要在这里面做精选,可能选择了50种;但是家具就不同了,全世界的家具品类加起来可能有10万种,在这里面做精选肯定不是一个量级。”
对此,每日优鲜也在不断调整策略,比如,为了扩充SKU数量,这家主打“生鲜”招牌的电商平台,也逐步试水了零食、熟食品类,并开始逆向整合供应链,做自有品牌。
前几年80后北京人的儿时回忆“北冰洋”的重新火爆,激发了这群人对另一款儿时经典饮料“摩奇桃汁”的念想。
“做摩奇最初比较偶然,因为我们一直在琢磨着自主挖掘爆品这事儿,恰好团队成员有几个北京人,大家想到了小时候和北冰洋一样火的,不还有摩奇嘛。”孙原说。于是,每日优鲜找到如今已经停产的厂家,又费劲找来当年的配方,还原出了当年的摩奇,成为品牌的独家代理商。
“我们在线下线上做了很多推广,开始让它逐渐引爆,”孙原说,“发展到后来,关晓彤、大张伟这些明星主动转发,这些我们都没有做过主动的联系,属于自然发酵。”
除了摩奇之外,孙原透露,每日优鲜还开始了鸭脖、便当等熟食品类,目的就是在丰富SKU的同时,利用熟食的高毛利提高利润。
然而,从绝对数量来讲,目前每日优鲜的丰富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横向比较来看,网易严选用1年时间,700人的团队,就将SKU做到了1万,而每日优鲜用3年时间,以1000人的团队规模,在食品这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了1200个左右的SKU。
说白了,日用品走精选路线耗得起,一双拖鞋、一块毛巾、一个包包,即便在库房滞销,损耗成本也微乎其微,完全等得起前端积累口碑,逐步裂变,最后消化长尾的过程。生鲜电商则不同。爆款逻辑确实可以实现用户增长,但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,团队时常处于打游击的状态,不能形成规模化作战,若要增加用户的平台滞留时间,必然要通过丰富SKU起量。
然而,扩充SKU又会导致仓储、物流、采购、管理的压力,非常考验公司整体运营效率,因此,生鲜电商在SKU问题上容易陷入永恒悖论。
消失的“杀手锏”优势
除了上述提到的SKU问题,再来分析一下每日优鲜引以为豪的特色:前置仓+无人货柜模式。
每日优鲜“前置仓+2小时速达”的故事确实让资本市场为之动容,一度成为破生鲜电商局的“杀手锏”。
据徐正在公开场合透露,每日优鲜在北京设置一个前置仓的成本约5万元,其中租金成本约3万元,而一个成熟仓位的日销售额即可抵消掉。看上去的确是一桩很美的生意。然而,只要稍一深究,就会发现,并不是那么好实现。
首先以北京为例,3万元的租金标准在四环内的核心地段实现起来已经较为困难,对于主打“近”这一优势的前置仓来说,实际的租金成本可能远远超出这一数字。其次,生鲜产品都需要7*24小时低温冷藏,温控系统等水电运营硬成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低。
此外,按照最低标准算,平均每个前置仓配3-4名员工,其中包括1名店长级别的管理者,整体算来,每日优鲜要支付给第三方的人工月成本就已超过了3万元。
去年,每日优鲜推出了“微仓合伙人”计划,明确了每个微仓的人力数量在5-10人左右,并由微仓合伙人覆盖人力、管理成本。这一举动恰恰证明了此前人力资本在成本结构中占据了不小份额,此举正是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推出的合作计划。至于是否行之有效,还需时间检验。
此外,前置仓发展2年多,已经不再是什么秘笈,而成为行业的标配。竞品易果生鲜、百果园、天天果园等都已经有较大投入和显著成效,天天果园甚至打出了上海地区29分钟送达的“瞬时达”业务,在区域单点突破,竞争相当激烈。显然,“前置仓+极速达模式”已经失去了它的故事魅力与光环。
除了前置仓,无人货架(柜)也是去年每日优鲜重点描绘的一个新场景。去年,踩着新零售的风口,无人货架着实火了一把,拥有供应链优势和融资便利的每日优鲜,趁势加入了“千架大战”。当年底便获得5亿美元融资,成为无人货架领域融资额最大的一笔。
但是,仔细研究无人货架领域目前融资额度排在前列的几家,不难发现背后的“巨头战队”逻辑。果小美和猩便利按投资方可以分别归到阿里系和美团系,每日优鲜便利购显然成为腾讯在无人货架领域的新卡位。
作为拆分之后独立运营的子公司,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入口小程序与每日优鲜App、小程序相互独立。从线下点位铺货、优惠力度来看,也与每日优鲜主商城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打法。
对于每日优鲜曾描绘的“颠覆社区菜市场”,击穿“主妇”人群的场景,无人货柜显然无法实现这种使命,对于一家生鲜电商来说,打透社区场景的主要压力还在每日优鲜的主商城身上。
因此,无人货柜的推出,除了给资本市场增添一个新故事之外,于供应链上下游本身,并无特殊之处。
“零售确实没有什么秘密,也没有更多模式上的颠覆。”孙原坦承。“无非是比别人做得深、做得好。”
孙原向虎嗅精选强调了每日优鲜唯一剩下的尚未开拓的领地——线下店。然而,线下店会是提升每日优鲜生存天花板的一根救命稻草吗?
上一篇:对抗亚马逊之战升级 沃尔玛160亿美元购印度电商巨头
下一篇:浅析制冷剂的发展趋势